什么反应光电子数量,可见光的平均频率为966.0.0%
1887年,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第一次发现,当电磁辐射照在某些金属上时,金属会发出电子。这件事情本身并不特别值得注意,金属的一个特性就是,它的某些电子只是松散地束缚在原子里,光照在金属表面时,会将能量释放出来,就像在阳光下我们会觉得皮肤暖洋洋的,这些能量会激发起金属里的电子,一些松动的电子就可能完全脱离金属表面跑出来。但是,当我们更仔细地来研究射出电子的性质时,光电效应的奇异特征就表现出来了。
但事实不是这样的。虽然这时候射出的电子的数目增大了,但它们的速度并没有改变。另一方面,实验却发现,在入射光的频率增大时,射出电子的速度确实会增大同样的,如果光的频率降低了,电子的速度也会减小。实际上,如果入射光的频率减小了,会出现射出电子为零的情形。这时不论光源多么强大炫目,电子都只停留在金属表面。由于某种未知的原因,入射光的颜色——而不是总能量——决定着电子是否发射出来,并且决定着射出电子的能量。
1、物理光电子数可见光的“平均”频率为γ6.0*10^14HznηE/(hγ)0.06(UIt)/(hγ)0.06*(6*0.3*1)/(6.63*10^34*6.0*10^14)≈2.7*10^17个。6%6*0.3nhv,v是可见光频率,大概几百纳米。先设可见光的波长为555nm(取一个中间值)一个光子的能量:Ehνh(C/λ)(6.63*10^(34))*[(3*10^8)/(555*10^(9))]J......1s释放出来的能量:WUIt6*0.3*11.8J光子数:nW/E......正常视力的人眼对波长约为555纳米的电磁波最为敏感,这种电磁波处于光学频谱的绿光区域。
2、光电效应是什么第2课_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。什么是光电效应。光电效应概述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,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,也就是光能量转换成电能。这类光致电变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(Photoelectriceffect)。这一现象是1887年赫兹在实验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时偶然发现的。1888年,德国物理学家霍尔瓦克斯(WilhelmHallwachs)证实是由于在放电间隙内出现荷电体的缘故。
18991902年间,勒纳德(P·Lenard)对光电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,并命名为光电效应。1905年,爱因斯坦在《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》一文中,用光量子理论对光电效应进行了全面的解释,1916年,美国科学家密立根通过精密的定量实验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解释,从而也证明了光量子理论。光电效应编辑本段简介光电效应分为光电子发射、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。
除非注明,文章均由 玖月网络 整理发布,欢迎转载。